|
拼音 fān 注音 ㄈㄢ 部首 方 部外 14总笔画 18 统一码 65DB笔顺 415331343123425121 |
旛 笔画顺序
时间: 2025-09-09 10:58:18
笔画顺序


















旛 详细解释
1. 长幅下垂的旗。亦泛指旌旗。后作“幡”。
幡,幅胡也,谓旗幅之下垂者。注 《说文·偃部》
末世之吏,负青幡而布春令,有劝农之名,无赏罚之实。 汉·王粲·《务本论》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
行到马行街,只见扬幡挂榜做好事。 《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
礼部奉了伪旨,将梓宫抬送皇陵,我执幡送殡。 清·孔尚任·《桃花扇·闲话》
2. 见“旛旛”。
旛 组词
常用词组
旛儿风旛旛旛金旛旛竿信旛宝旛旌旛文旛彩旛罗旛旛盖银旛降旛画旛仙旛青旛旛麾魂旛丧旛旛幢铃旛旛帜云旛旛旟旗旛黄旛旛胜旛旗火旛灵旛春旛朱旛绛引旛豹尾旛告止旛传教旛灵头旛千秋旛
旛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fĄn˥ 唐代读音 piæn日语读音 HATA越南语 phướn
客家话 [梅县腔] fan1 [陆丰腔] fan1 [客英字典] fan1 [海陆腔] fan1 [客语拼音字汇]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1 [宝安腔] fan1粤语 faan1
近代音 中古音 奉母 元韻 平聲 煩小韻 附𡋡切 三等 合口;敷母 元韻 平聲 飜小韻 孚𡋡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滂母 寒部 ;王力系统:滂母 元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旛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說文 | 楷書 |
說文小篆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日本
异体字
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