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yí 注音 ㄧˊ 部首 大 部外 3总笔画 6 基本区 5937笔顺 151534 |
夷 笔画顺序






夷 基本解释
(1)名: 平坦;平安。
例词: 化险为夷
(2)动: 铲平;削平。
(3)动: 消灭;杀尽。
(4)名: 我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也泛指周边的民族。
例词: 东夷, 四夷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 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
(6)名: 姓。
夷 详细解释
1. 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东部各族的总称。亦泛称中原以外的各族。 1 近代亦以称外国。
东方曰夷。 《礼记·王制》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
武王伐纣,庸、蜀之夷,佐战牧野。 汉·王充·《论衡·恢国》
自结之后,查验他国夷船,皆已绝无鸦片。 清·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
此次法夷犯顺,游弈重洋,不过恃其船坚炮利。 清·左宗棠·《请拓增船炮大厂疏》
2. 古代锄类农具。
恶金以铸斤、斧、𬬺、夷、锯、欘,试诸木土。注 《管子·小匡》
3. 平坦。 1 引申为太平;平静。
椎锻者所以平不夷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颍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 唐·韩愈·《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世道夷则奇士退。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
4. 平和;平易。 1 引申为平常;通常。参见“夷禽”。
内外完好,色夷气清,可畏而亲。 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
性旷夷,善谭说。 《新唐书·隐逸传·贺知章》
5. 讨平。
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夷定天下。 《逸周书·明堂》
臣伏见陛下自即位以来,平夏州,夷剑南,取江东,定河北。 唐·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
6. 铲平;削平。 1 亦指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
夷厥险阻。 《逸周书·武称》
斩丛棘,夷野草。 《汉书·扬雄传上》
或告曰:“翦棘夷道,兵且至矣,请备之。” 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
是以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 《国语·周语下》
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 《史记·项羽本纪》
在“一二·八”战争中,闸北的三义里夷为平地。 柯灵·《春节书红》
7. 诛灭;屠杀。
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 《史记·赵世家》
草木无余,禽兽殄夷。注 《后汉书·班固传》
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 唐·韩愈·《乌氏庙碑铭》
会素死,帝曰:“使素不死,夷其九族。” 《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
你就灭他的全家,夷他的九族,杀尽当地的老小。 曹禺等《胆剑篇》第一幕
8. 伤;伤害。 1 引申为创伤。
夷于左股。注 《易·明夷》
父子相夷则恶矣。 《孟子·离娄上》
厖合猥附,不夷其高。 唐·柳宗元·《曹溪大鉴禅师碑》
前郡守以青(王青)身有金夷,竟不能举。注 《后汉书·张酺传》
9. 安放;陈列。皆对尸体而言。 1 参见“夷牀”、“夷槃”、“夷衾”。
男女奉尸夷于堂。注 《礼记·丧大记》
10. 侪辈;同辈。
丑夷不争。注 《礼记·曲礼上》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注 《史记·留侯世家》
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 《明史·汤和传》
11. 等同;平列。
以宽克众,每征必举……功夷圣武。 三国 魏·曹植·《武帝诔》
苟削丹书得夷平民,则尘洗天波,谤绝众口。 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
沙门既证圣果,心夷生死,虽入镬汤,若在清池。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
12. 见“夷俟”、“夷固”。
13. 喜悦。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注 《诗·郑风·风雨》
道莫贵兮归真,羡余术兮可夷。注 《楚辞·王褒〈九怀·陶壅〉》
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踯躅。 晋·陆机·《招隐》诗
14. 大。
既有淫威,降福孔夷。注 《诗·周颂·有客》
15. 贬低;降低。
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其愈削而至夷于诸侯者,在乎《王·黍离》。盖周道之盛衰可以备见于此矣。 宋·苏轼·《南省说书十道·问〈小雅〉周之衰》
至若制诰两房中书官,初本内阁僚佐,今已夷为属吏。 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
16. 衰微,衰落。
莫尊于母,莫荣于妻;从古迄今,孰盛与夷? 唐·韩愈·《楚国夫人墓志铭》
夏之既夷,豫假夫商所以兴,夏不假六百年矣乎?商之既夷,豫假夫周所以兴,商不假八百年矣乎?无八百年不夷之天下,天下有万亿年不夷之道。 清·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七》
17. 发语词。 1 参见“夷考”、“夷屆”。
使则介之注 《周礼·秋官·行夫》
18. 相传黄帝时始造鼓者。
夷作鼓。注 《世本·作》
19. 古国名。在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西。
纪人伐夷。 《左传·隐公元年》
20. 通“彝”。
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注 《礼记·明堂位》
《诗·大雅·蒸民》“民之秉彝”《孟子·告子上》引作“民之秉夷”。
21. 姓。战国时有夷之。见《孟子·滕文公上》。
夷 组词
常用词组
夷 近反义词
反义词
险 [ xiǎn ]
夷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ji˧˥ 唐代读音 i日语读音 TAIRAGERU KOROSU EBISU韩语罗马 I现代韩语 이越南语 dì
客家话 [东莞腔] ji2 [梅县腔] j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海陆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gni3 [台湾四县腔] ji2粤语 ji4潮州话 i5
近代音 影母 齊微韻 平聲陽 移小空;中古音 喻以母 脂韻 平聲 姨小韻 以脂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灰部 ;王力系统:餘母 脂部 ;
夷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