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jì 注音 ㄐㄧˋ 部首 宀 部外 8总笔画 11 统一码 5BC4笔顺 44513412512 |
寄 基本解释
(1)动: 原指托人递送,现专指由邮局传递。
例词: 寄信, 邮寄
(2)动: 托付;委托。
例词: 寄存, 寄养, 寄托
例句: 进超市前,他把自己的背包, 寄, 存在了服务台。
(3)动: 依附别人;依附别的地方。
例词: 寄人篱下, 寄宿
例句: 他想努力赚钱,摆脱这种, 寄, 人篱下的生活。
(4)认的(亲属)。: 认的(亲属)。
例词: 寄父, 寄母
(5)名: 姓。
寄 详细解释
1. 委托;托付。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三国 蜀·诸葛亮·《出师表》
特以全蜀之寄,甚难其选;知卿笃于忠义,当不以远近为意也。 宋·苏轼·《赐资政殿学士太中大夫新差知成都府王安礼银合茶药诏》
以卿大才,岂不堪任一方之寄! 《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2. 依赖;依附;依照。 1 参见“寄生”“寄食”“寄人篱下”。
寄,依也。 《广雅·释诂》
嗣君无独见之明,宰相非柱石之寄,恨不得握兵符,受庙算,展我心力耳。 《北齐书·广宁王孝珩传》
此词腔调寄《贺新郎》,古曲名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长短句》
3. 寄居;使寄居。
齐人以莱寄卫侯。 《左传·襄公十四年》
生,寄也;死,归也。 汉·王充·《论衡·异虚》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三国 魏·曹丕·《燕歌行》之一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 宋·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词
〔贾雨村〕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 《红楼梦》第一回
4. 寄放;寄存。
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后汉书·孔融传》
旦日,德政妻出宝物满四床,欲以寄人。 《北齐书·高德政传》
勋名著竹帛,通侯取如寄。 清·方文·《题韩孟小母氏卷》诗
他们把车子寄在门口,进了一家常到的小饭馆。 艾芜·《百炼成钢》第十九章五
5. 特指把思想感情、理想、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新妇少遭艰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晋书·谢朗传》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唐·陈子昂·《修竹篇》诗序
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 郭沫若·《前茅·哀时古调九》
6. 托人递送。 1 现代专指通过邮局递送。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唐·杜甫·《述怀》诗
闲情赋罢凭谁寄,怅望壶天白玉京。 宋·陆游·《南窗睡起》诗
下官杨文骢,昨奉熊司马之命,托侯兄发书宁南,阻其北上,已遣柳敬亭连夜寄去。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
一封厚厚的挂号信,上边贴满了花花绿绿的邮票,是那样色彩绚丽,散发着海风的气息,是从那遥远的彼岸寄来的。 柯岩·《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
7. 赠送。
元载子名伯和,势倾中外,时闽帅寄乐伎十人,既至,半岁无因得达,伺其门下。 唐·张固·《幽闲鼓吹》
山翁寄术药,幸得秋病可。 前蜀·贯休·《闲居拟齐梁》诗之三
李师古跋扈,惮杜黄裳为相,未敢失礼,乃寄钱物百万,并毡车一乘。使者未敢进,乃于宅门伺候。 宋·王谠·《唐语林·德行》
8. 借。见“寄徑”、“寄畫”等条。
9. 认作亲属。参见“寄父”。
10. 古代称翻译东方民族语言的官吏。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注 《礼记·王制》
11. 通“暨”。达到。
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子墨子綦哀之,乃管酒块脯,寄于大山,昧茅坐之,以樵禽子,禽子再拜而叹。注 《墨子·备梯》
寄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ɕi˥˧ 唐代读音 *gyɛ̀日语读音 YORU YOSERU YOSE韩语罗马 KI现代韩语 기越南语 gửi
客家话 [宝安腔] gi5 [沙头角腔] gi5 [海陆腔] gi5 [梅县腔] gi5 [东莞腔] gi5 [客语拼音字汇] gi4 [台湾四县腔] gi5 [客英字典] gi5 [陆丰腔] gi5粤语 gei3潮州话 gia3
近代音 見母 齊微韻 去聲 計小空;中古音 見母 寘韻 去聲 寄小韻 居義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歌部 ;王力系统:見母 歌部 ;
寄 字源字形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