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颤心惊 基本解释
[dǎn chàn xīn jīng]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胆颤心惊 详细解释
[dǎn chàn xīn jīng]
【解释】: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出自】: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示例】:所以,每有风声,无不‘谈虎色变’,~。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八章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胆怯
胆颤心惊 例句
(1) “四人帮”横行时,人们整天胆颤心惊,唯恐灾难落在自己的头上。
(2) 所以,每有风声,无不‘谈虎色变’,胆颤心惊。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八章
胆颤心惊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魂飞魄散 [hún fēi pò sàn]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手足无措 [shǒu zú wú cuò]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惊慌失措 [jīng huāng shī cuò]
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胆战心惊 [dǎn zhàn xīn jīng]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心惊肉跳 [xīn jīng ròu tiào]
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如坐针毡 [rú zuò zhēn zhān]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心慌意乱 [xīn huāng yì luàn]
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魂不附体 [hún bù fù tǐ]
附:依附。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面无人色 [miàn wú rén sè]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张皇失措 [zhāng huáng shī cuò]
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心胆俱裂 [xīn dǎn jù liè]
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胆裂魂飞 [dǎn liè hún fēi]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胆颤心寒 [dǎn chàn xīn hán]
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反义词
不动声色 [bù dòng shēng sè]
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从容不迫 [cóng róng bù pò]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满不在乎 [mǎn bù zài hu]
满:全;在乎:在意。丝毫不在意。形容对事情一点也不重视。
镇定自若 [zhèn dìng zì ruò]
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
泰然自若 [tài rán zì ruò]
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处之泰然 [chǔ zhī tài rán]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神色不惊 [shén sè bù jīng]
神色:神情。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