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dú 注音 ㄉㄨˊ 部首 片 部外 15总笔画 19 基本区 7258笔顺 3215121252212511134 |
牘 笔画顺序



















牘 详细解释
1. 古代写字用的木板。 1 后借指纸张、稿纸。
今赵盾弑君,四年之后,别牍复见,非《春秋》之常辞也。注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抽毫进牍,以命仲宣。注 《文选·谢庄〈月赋〉》
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 唐·韩愈·《毛颖传》
平生闻见所及,喜为客诵之,意之所至,宾退或笔于牍,阅日滋久,不觉盈轴。 宋·赵与时·《宾退录序》
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一一口授,动中几宜,略无舛错。 明·焦竑·《玉堂丛语·政事》
2. 书信;公文。 1 亦指奏章。
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注 《庄子·列御寇》
或不能成牍,治一说。 汉·王充·《论衡·超奇》
闲居玩万物,离群恋所思;案无萧氏牍,庭无贡公綦。 晋·张协·《杂诗》之三
牍下大理,法官引近诏盗杀其徒者原之,雄不当死。 宋·苏舜钦·《王公行状》
桧时已病,坐格天阁下,吏以牍进,欲落笔署牍,手颤而污,亟命易之,至再,竟不能字。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佞幸盘荒》
昔君曾奏三千牍,凛凛文风谁敢触? 元·吴氏·《寄外》诗
3. 书籍。
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 《后汉书·荀悦传》
具之史牍,夫何足观? 唐·刘知几·《史通·书事》
4. 古乐器名。
〔笙师掌〕舂牍、应、雅,以教《祴》乐。注 《周礼·春官·笙师》
礼酒既酌,嘉宾既厚,牍为之奏。 唐·皮日休·《九夏歌》之八
牘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u˧˥ 日语读音 FUDA KAKIMONO韩语罗马 TOK现代韩语 독
客家话 [海陆腔] tuk8 [东莞腔] tuk8 [台湾四县腔] tuk8 [梅县腔] tuk8 [客语拼音字汇] tug6 [宝安腔] tuk8 [客英字典] tuk8粤语 duk6
近代音 端母 魚模韻 入聲作平聲 獨小空;中古音 定母 屋韻 入聲 獨小韻 徒谷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屋部 ;王力系统:定母 屋部 ;
牘 字源字形
說文 | 楷書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