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héng 注音 ㄏㄥˊ 部首 忄 部外 6总笔画 9 基本区 6046笔顺 442125441 |
恆 笔画顺序









恆 详细解释
1. 长久;固定。
《彖》曰: 恒,久也。刚上而柔下。 《易·恒》
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津渠隐没,而不恒流。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文水》
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唐·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
2. 恒心。
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论语·子路》
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 汉·王充·《论衡·率性》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汉·崔瑗·《座右铭》
3. 寻常;普通。
苻坚骨相不恒,后当大贵。 《晋书·苻坚载记上》
梁天监初,有蚌湖村人,于此泽间猎,见二鹿极大,有异于恒鹿,乃走马逐之。 《太平广记》卷二九六引《襄阳记·苏岭庙》
4. 规律;法则。
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注 《国语·越语下》
此章释《易传》之旨而决之于义利之分,为天道物理之恒,人禽存去之防。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诚明》
5. 伦常。
婚姻,男女之以礼合者也。虽然,有信焉,二姓之言不可渝,有命焉,夫妇之恒不可妄。 清·恽敬·《䗖𬟽说》
6. 副词。 1 经常;常常。 2 犹尝;曾。
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注 《书·伊训》
〔郭泰〕所历亭传,不处正堂,恒止逆旅之下,先加粪除而后处焉。 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一》
百舌旧饶声,从此恒低头。 唐·韩愈·《双鸟》诗
古人属词纪事,恒视其言之旨为转移。 刘师培·《古书疑义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
恒思皇后祖载之时,东郡有盗人妻者,亡在孝中,本县追捕,乃伏其辜。注 汉·蔡邕·《陈政要七事疏》
7. 《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爲䷟,巽下震上。
象曰: 雷风,恒。注 《易·恒》
8. 山名。 1 参见“恆山”。
河北恒。注 《尔雅·释山》
9. 姓。春秋楚有恒思公。见《广韵·平登》。
恆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xəŋ˧˥ 唐代读音 *həng日语读音 TSUNE韩语罗马 HANG现代韩语 항
客家话 [客英字典] hen2 [台湾四县腔] hen2 [梅县腔] hen2 [海陆腔] hen2 [客语拼音字汇] hen2 [宝安腔] hen2粤语 hang4
近代音 中古音 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登部 ;匣母 登部 ;王力系统:見母 蒸部 ;匣母 蒸部 ;
恆 字源字形
甲骨文 |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