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qiáo 注音 ㄑㄧㄠˊ 部首 木 部外 12总笔画 16 统一码 6A4B笔顺 1234313425125251 |
橋 笔画顺序
















橋 详细解释
1. 桥梁。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断城以板桥,邪穿外,以板次之。注 《墨子·备城门》
〔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桥。 《史记·秦本纪》
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唐·温庭筠·《清平乐》词
这里有一座桥昨天炸坏,还不曾修理完好。 杨朔·《木棉花》
2. 架桥。
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注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唐·柳宗元·《石渠记》
有水南自打狗岭来会,亦桥其上。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
3. 器物上的横梁。 1 亦指如桥之物。
笲缁被𫄸里,加于桥。注 《仪礼·士昏礼》
几回抛鞚抱鞍桥,往往惊堕马蹄下。 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诗
4. 木名。 1 参见“橋梓”。
南山之阳有木名桥,南山之阴有木名梓。 《尚书大传·梓材》
不植松与桥,奈彼艾萧? 明·何景明·《秋风》诗
5. 通“喬”。高。 1 参见“橋松”:高大的松树。
其桥,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寿。注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
6. 通“槁”。干枯。参见“橋死”。
7. 古国名。
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 《墨子·鲁问》
8. 姓。春秋鲁有桥庇。见《汉书·儒林传序》。
橋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ɕʰiɑu˧˥ 唐代读音 *ghyɛu日语读音 HASHI韩语罗马 KYO现代韩语 교越南语 kiều
客家话 [海陆腔] kiau2 [客语拼音字汇] kiau2 kieu2 [台湾四县腔] kieu2 kiau2 [客英字典] kiau2 [宝安腔] kiau2 [梅县腔] kiau2 [沙头角腔] kiau2 [陆丰腔] kiau3粤语 kiu4
近代音 溪母 蕭豪韻 平聲陽 喬小空;中古音 群母 宵韻 平聲 喬小韻 巨嬌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溪母 豪部 ;王力系统:羣母 宵部 ;
橋 字源字形
說文 | 秦系簡牘 | 楷書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