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xiàn 注音 ㄒㄧㄢˋ 部首 心 部外 12总笔画 16 基本区 61B2笔顺 4451112252214544 |
憲 笔画顺序
















憲 详细解释
1. 法令;法度。
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注 《书·说命下》
宪既布,有不行宪者,谓之不从令,罪死不赦。 《管子·立政》
强毅正直,执宪不挠。 《北史·隋纪下·炀帝》
孔夫子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2. 典范;榜样。
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书·蔡仲之命》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注 《诗·小雅·六月》
3. 历法。 1 亦指推步;推算历数。参见“憲象”。
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五乡之师,五属大夫,皆受宪于太史。注 《管子·立政》
夫悬象设教与治宪授时,天道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上》
宪之薄蚀盈亏有象可验。 又《易教中》
4. 宪法的省称。
今之非革命者,则曰: 立宪易,革命难。 朱执信·《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
5. 公布;揭示。
正岁,令群吏考法于司徒以退,各宪之于其所治之国。 《周礼·地官·乡大夫》
足以宪臧否,则宝之。注 《国语·楚语下》
藏于府,宪于市,属民于鄙野。 宋·王安石·《原教》
6. 效法。
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注 《书·说命中》
俯宪坤典,仰式乾文。 《三国志·蜀志·郄正传》
圣人宪天,与天同德。 明·方孝孺·《御书赞》
李太白远宪《诗》《骚》,割截三祖;近法鲍明远,而恢廓变化过人。 清·冯班·《钝吟杂录·正俗》
7. 思虑。
发虑宪,求善良。注 《礼记·学记》
8. 方法。
其处大也不究,其入小也不塞,犹迹求履之宪也。注 《管子·宙合》
9. 弹劾。
中丞案裁之职,被宪者多结怨。 《南齐书·沈冲传》
10. 指司刑狱的中央、地方机构或官员。如唐代称刑部为宪部,宋代的提点刑狱司及提刑别称宪。 1 参见“憲部”。
父为淮南宪,所至不避贵势。 宋·刘斧·《青琐高议·琼奴记》
宪部,刑部也;宪台,御史台也。今直以诸路刑狱为宪。 宋·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宪台》
宋则有帅漕宪仓四司……宪谓提点刑狱司。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帅漕宪仓》
11. 旧指朝廷委驻各行省的高级官吏。如清代称巡抚、藩司、臬司为三大宪。引申为对上司的尊称。
近阅邸报,黄运二河一时并急,所费金钱动以百万,上廑九重之宵旰,下烦各宪之驰驱。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
〔司事〕拿了手本,来船还隔着一尺多远,便一跃而过,直到大餐间禀见请安,恭迎宪太太、宪姨太太。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
12. 喜乐貌。参见“憲憲”。
13. 通“軒”。高起;抬起。
《武》坐致右宪左,何也?注 《礼记·乐记》
“致右宪左”,“久立于缀”,皆《大武》之形也。 唐·柳宗元·《非国语上·律》
14. 姓。汉有宪义渠。见《急就篇》卷二。
憲 组词
常用词组
憲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ɕiæn˥˧ 唐代读音 *xiæ̀n日语读音 NORI韩语罗马 HEN现代韩语 헌越南语 hiến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hien5 hien3 [客英字典] hien5 [东莞腔] hen5 [客语拼音字汇] hian4 [海陆腔] hien5 hien3 [梅县腔] hien3 [宝安腔] hen5粤语 hin3
近代音 曉母 先天韻 去聲 獻小空;中古音 曉母 願韻 去聲 獻小韻 許建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曉母 寒部 ;王力系统:曉母 元部 ;
憲 字源字形
金文 | 楚系簡帛 | 說文 | 隸書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