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huǎng 注音 ㄏㄨㄤˇ 部首 忄 部外 5总笔画 8 统一码 6033笔顺 44225135 |
怳 笔画顺序








怳 详细解释
1. 心神不定貌;失意貌。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注 《楚辞·九歌·少司命》
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注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李太白如刘安鸡犬,遗响白云,核其归存,恍无定处。 元·刘埙·《隐居通议·诗歌一》
独坐思量,情殊怅恍,真个可怜人也。 明·汤显祖·《牡丹亭·寻梦》
2. 迷离恍惚;模糊不清。
道之为物,唯恍唯忽。注 《老子》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恍如阵平野,万马攒穹帐。 宋·秦观·《与子瞻会松江得浪字》诗
舟子睡去,石生寝不安枕,远听江城已冬冬催着二鼓,愁思困顿。甫合眼,恍若有人呼曰:“石生,纳闷也。你想着马当风特来吹你上滕王阁?” 《水石缘》第十二段
3. 忽然。
兀然而醉,恍尔而醒。 《晋书·刘伶传》
4. 惊貌。
临焦原而不恍,谁劲捷而无葸。 晋·左思·《魏都赋》
成惊恍,忒遽忙,敲破了枕函,我也无伎俩。 明·汤显祖·《邯郸记·生寤》
道三峡,方迫畏不瞑,若有人谓曰:“公无恐,予为公呵御。”遘恍悟。俄谒白帝祠,见帝貌类向所睹,异之。 《新唐书·萧遘传》
5. 狂貌。参见“怳怳”。
怳 组词
常用词组
怳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xuɑŋ˨˩˦ 唐代读音 xiuɑ̌ng日语读音 KURUU韩语罗马 HWANG现代韩语 황越南语 hoảng
客家话 [客英字典] fong3 [台湾四县腔] fong3 [梅县腔] fong3 [海陆腔] fong3粤语 fong2 fong3
近代音 中古音 曉母 養韻 上聲 怳小韻 許昉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曉母 唐部 ;王力系统:曉母 陽部 ;
怳 字源字形
說文 | 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