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nǜ gǎ 注音 ㄋㄩˋ ㄍㄚˇ 部首 月 部外 6总笔画 10 统一码 6712笔顺 3511253434 |
朒 笔画顺序
时间: 2025-09-13 00:41:38
笔画顺序










朒 基本解释
(1)动: 农历每月初一前后月亮在东方出现。
例词: 朒朓
(2)形: 亏缺;不足。
例词: 盈朒
朒 详细解释
1. 夏历月朔月见于东方。 1 亦泛指旧历月初的月光。 2 参见“朒朓”。
朒,朔而月见东方谓之缩朒。注 《说文·月部》
其朒其朓,则潮亦随之。 唐·卢肇·《海潮赋序》
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盈于朔望,消于朏,魄于上下弦,息于辉朒,故潮有大小焉。 宋·王明清·《挥麈录》卷四
阳嵓阴厂内,西朒东曦暗。 清·魏源·《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之三
2. 退缩。
朔而月见东方谓之侧匿注 《尚书大传》卷三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洪范五行传》注作“朒,行迟貌”。
〔月〕朔而见东方谓之朒,亦谓之侧匿……朒,缩迟。 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一
黩以取酬,朒而不任。 明·倪元璐·《江西丁卯乡试策问》
3. 亏缺;不足。
盈不足注 《九章算术》卷七
如是彼盈一度,则我朒一度。 梁启超·《新民说》十四
4. 扭;折伤。
有几个𭣇翻了的,也有闪朒腿的,爬得起来,奔命走出庙门。 《水浒传》第四二回
朒 组词
常用词组
朏朒盈朒闪朒赢朒缩朒朒朓朒数朓朒
朒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ny˥˧; kɑ˨˩˦
粤语 nuk6
近代音 中古音 孃母 屋韻 入聲 (肭)〔朒〕小韻 女六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泥母 沃部 ;王力系统:泥母 覺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朒 字源字形
字形对比
内地
台湾
香港
异体字
肭
𢫭